歷經八年談判、涵蓋中國、日本、韓國、東盟十國及澳大利亞、新西蘭共十五個國家的“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”(RCEP),11月15日在RCEP第四次領導人會議期間簽署,標志著當前世界上人口最多、經貿規模最大、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正式啟航。這個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新的里程碑,將有力提振區域貿易投資信心,加強產業鏈供應鏈,提升各方合作抗疫的能力,助推各國經濟復蘇,并促進本地區長期繁榮發展。臺灣地區作為本區域重要的經濟體,將面臨何種沖擊,以及臺灣地區如何因應,也受到關注。 臺灣地區與RCEP成員均有密切的經貿往來,均是臺灣地區重要的貿易伙伴,如今被排斥在RCEP之外,影響是巨大的,而且是長期的,尤其對一些傳統產業的影響最為明顯,臺灣地區不少業者和民眾也為此憂心忡忡。 但不可思議的是,臺灣當局和重要智庫專家的反應,認為RCEP對臺灣地區的影響不大,或影響有限,或者早有“超前部署”,刻意降低可能受到的沖擊。這是不負責任的取態。 而更加不可思議、也更加不健康的思維是,還有人寄望中美貿易戰及全球反中思潮給臺灣帶來“轉機”,而不是正面思考如何應對RCEP的挑戰,思考如何排除可能的障礙融入到區域合作中去,實在不可取。 香港中評社認為,面對RCEP挑戰,臺灣首先要擺正心態,理性、務實地評估RCEP的影響,而不是回避問題。當然其中最為關鍵的是,必須從改善兩岸關系入手,兩岸在共同的政治基礎上重啟協商對話才有可能。 來源:中評網
責任編輯:左秋子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