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華夏經緯網綜合報道】11月15日,歷經八年多的磋商談判,涵蓋中國(大陸)、日本、韓國、東盟十國及澳大利亞、新西蘭等15個國家的“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”(RCEP)以視訊方式簽署完成。據了解,此次簽署RCEP的15國經濟規模高達26萬億美元,占全球GDP三成,整體關稅廢除率高達91%。而RCEP自貿區的建成,意味著全球約三分之一的經濟體量將形成一體化大市場,為區域和全球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。 島內產學界為臺灣地區無法加入RCEP而格外憂心,唯有民進黨當局“老神在在”,行政官員對此輕描淡寫,說“短期受RCEP影響不大”、“對金融市場有信心”、“對臺灣影響有限”、“已提前進東協部署”、“無懼邊緣化”云云粉飾太平,刻意淡化RCEP對臺灣地區的影響。面對記者追問RCEP問題,蔡英文拿出了她的招牌“文青式”回應。她稱,臺灣面對各種挑戰都是這樣,不管是疫情、經濟,還是國際局勢變化,只要我們沉著冷靜、保持信心,一球一球地去投。 但,RCEP對臺灣地區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? 根據國際智庫的研究,臺灣地區未加入RCEP,到2030年時臺灣地區的出口值將減少80億美元,約合2300億新臺幣。其中,石化業、紡織業上游原料、工具機、鋼鐵等產業因關稅劣勢將首當其沖受到沖擊。 臺灣東吳大學講座教授朱云鵬認為,未加入RCEP,臺灣將長期被拒于各項區域整合之外,完全沒有出路,從而導致失業率上升與平均薪資下降。 臺灣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表示,臺灣不在RCEP內,加入區域經濟組織的可能性低,未來可能會被邊緣化,同時企業享受不到關稅優惠,也有生產線外移、產業空洞化的風險。 臺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洪福源表示,臺石化產品以出口為導向,近年來配合當局政策,銷往東南亞的規模逐漸增加。RCEP簽署后,臺廠商在東南亞面對大陸和日、韓廠商的競爭壓力將增加。 臺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九所所長譚瑾瑜指出,RCEP將進一步深化成員間的區域合作,臺灣企業將面對更艱難的競爭環境。 臺灣資深媒體人汪誕平分析指出,從整體來看,臺灣地區與RCEP國家貿易約占出口總額的六成,去年十大貿易伙伴中,RCEP國家就占了六名;但大部分RCEP國家彼此已簽署自由貿易協定(FTA),而臺灣除了跟大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(ECFA),再加新加坡與新西蘭簽訂類似FTA的協定,其他都落空。可以預見,未來臺灣地區制造商品在RCEP國家的競爭力勢將減弱。 RCEP對臺灣沖擊,民進黨當局假裝看不見,還企圖甩鍋大陸,稱臺灣曾積極尋求加入RCEP,但中國大陸“企圖以‘一國兩制’模式造成障礙”,導致臺灣無法加入。 臺灣地區不是沒有機會加入RCEP,若是在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(ECFA)后,順勢讓兩岸服務貿易、商品貿易及爭端解決等協議得以簽署,相信對于臺灣地區加入RCEP有所幫助。《人民日報海外版》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,民進黨自2016年上臺后,拒不承認“九二共識”,干擾和阻撓兩岸交流合作,推動一系列謀“獨”行徑,勾連外部勢力進行挑釁,導致臺海局勢復雜嚴峻,兩岸政治互信更不復存在,兩岸經濟合作的制度化進程被遲滯。如今局面是民進黨當局一手造成的,又怎么能倒打一耙,說是大陸的阻撓打壓影響臺灣加入RCEP? 民進黨官員不必強作鎮定,吹噓臺灣地區加入“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”(CPTPP)較為有利、可能性比較高;更不用以“持續強化推動新南向政策”自欺欺人。 臺灣地區與新南向國家之間的雙向投資,成長相當有限。2016年新南向國家對臺投資占總僑外投資的2.1%,蔡英文第一任期雖有所成長,但平均也只有4.7%,跟2011到2014年之間平均的16.7%比較起來,簡直是低的不可思議。 此外,過去4年間,臺灣地區對新南向國家投資平均占臺灣地區對外投資的27.2%,也遠低于2011到2014年之間的48.9%。 蔡當局用了大量的力氣和資源推動新南向政策,然而,從統計數字來看,臺灣地區和新南向國家之間的經貿投資關系明顯呈現下降的趨勢。 民進黨當局未能審時度勢,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爛。從“在野”到“執政”,民進黨諸多錯誤的堅持,使臺灣喪失許多寶貴的發展機會。香港中評社認為,面對RCEP挑戰,臺灣首先要擺正心態,理性、務實地評估RCEP的影響,而不是回避問題。當然其中最為關鍵的是,必須從改善兩岸關系入手,兩岸在共同的政治基礎上重啟協商對話才有可能。
責任編輯:左秋子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