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眼間,2019年大約只剩下18天了,回顧這一年,是蔡英文開始執政的第四年,也是兩岸關系進入冰凍期的第四年,中國大陸繼2018年3月發布“惠臺31條”后,今年11月再度推出“惠臺26項措施”,享有與大陸民眾同等待遇;相當于是在惠臺31條的大架構下,提供進一步更具有可執行性的具體細節。
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上臺后,“臺北故宮博物院”(下稱臺北故宮)參觀人數逐年下跌.
與此同時,在蔡當局不承認 “九二共識”的沖擊下,大陸暫停了陸客來臺自由行的試點,來臺的大陸觀光客,也從過去鼎盛時期的逾400萬人次,預估2019年大概會腰斬至200萬人次,一般預料,只要陸客來臺自由行試點不恢復,2020年還會再更少。這對臺灣觀光業的沖擊有多嚴重?從民進黨今年狂灑新臺幣36億元(新臺幣,下同)進行秋冬“國旅”補助,猛發夜市消費券,上周又再傳出秋冬“國旅”延后到明年1月,再補添預算9.2億元,就可見斑。
另一方面, “惠臺26項措施”明文指出,臺商可以參與大陸5G相關標準和其他行業標準制訂,5G是未來產業轉型的希望,也是劃世代的新技術,一旦參與大陸相關產業制訂標準,就可更早一步進入大陸市場,取得市場先機,這也一直是臺商所積極爭取的。臺灣金融機構和企業得以參加一些地方性新型金融機構,包括小額貸款、融資租賃公司和融資擔保公司等,這也是在兩岸服貿協議洽簽落空后,再一次開啟兩岸金融合作的大門。在2019年末見到這些消失,彷佛替幽暗一陣子的兩岸產業交流,重新開啟一扇窗。
針對個人的開放上,包括大陸承認臺灣人民在臺灣的學歷、證書、和相關資格等,這對于臺灣人民想要赴大陸念書或工作,都變得非常方便。臺灣人民可向大陸外館申請旅行證件,開放臺灣運動員參加大陸相關比賽,在在都呈現兩岸交流 “軟的更軟”的那一面。
站在2019年的時間點上,回顧2017年的兩岸關系,二年前正是蔡英文把關系搞砸的開始,如今,關系沒有修復,登陸投資的臺商只要對 “九二共識”有任何表態,就會被民進黨的網軍 “抹紅”,臺商時時處在 “綠色恐怖”之下,動輒得咎,但卻阻止不了商人西進的步伐,因為惠臺政策一波波,機會在哪里?個個心照不宣。
回到臺灣島內,操縱網軍,編造共諜鬧劇,在蔡英文的極力操作下,臺灣社會四處堆滿了 “芒果干”。透過修改課綱,根本從教育文化面將臺灣年輕人形塑成 “天然獨”的世代。把太陽花學運煽動學生做亂的那一套帶進香港,造成香港社會動蕩;再把一海之隔的中國大陸,形容成無惡不作的壞鄰居;想方設法的讓臺灣與中國大陸切割,臺獨、港獨紛爭不斷;這些都是近期在兩岸三地看到的政治風險,如何化解這些擾亂,坦白說現在仍看不到答案,我們只能期盼盡早終亂止爭。
值得注意的是,美國,一直從中扮演搗亂的角色;2016年底當選的特朗普,其不按牌理出牌的個性,從2017年開始威脅全球;為了阻止中國崛起,避免華人世界趕上美國,成為臺獨、港獨勢力 “挾洋自重”的最大境外勢力來源。由美國發起的貿易戰,破壞了過去二十年兩岸分工的供應鏈模式,貿易戰砍斷了兩岸供應鏈的合作,也造成了兩岸之間的隔閡。蔡英文則樂得倚靠美國,甘心當美國的棋子。
只不過, “煙花易冷、人事易分”,臺灣現在享受到的經濟面的轉單效應,或是政治上宣稱臺美關系40年來最好,恐怕都只是短暫的高潮,絢麗的煙火總會結束;別忘了,特朗普的最終目標是 “讓美國再次偉大”;如果特朗普在明年順利連任,這些應客戶要求而移回臺灣的供應鏈恐怕只是暫時停泊,最終仍會回到美國本土,或是距離美國更近的地方,臺灣經濟與產業很難從中占得便宜。
站在2019年時間軸上,我們回顧2017年,也展望2020年;明年,臺灣地區、美國相繼有選舉,如果國民黨無法 “下架”蔡英文,兩岸關系恐怕難以脫離低谷,如果政黨再次輪替,修復也未可知;美國大選結果,也牽動中美與臺灣地區關系的重組;結果仍是未知數,可以確定的是,風起云涌、詭譎多變的局勢,仍在在考驗兩岸人民的智慧。